虛雲老和尚朝五台山以報父母恩事 (下)
正月初二日由洪福寺起拜香。抵懷慶府。復回寺寄宿。
初三日告別德林老人。大哭不捨。珍重後期而別。是日到府。城內小南海。不許掛單及留宿。即出城外宿路邊。是夜腹痛極劇。
初四早仍拜行。晚發冷病。初五起痢疾。每日仍勉強拜。
至十三日抵黃沙嶺。山頂祇一破廟。無遮蔽。至此已不能行。歇下。不進飲食。日夜瀉數十次。起動無力。廟在山頂。無過往行人。瞑目待斃而已。無悔念也。
十五深夜見西邊牆下有人燃火。疑為匪類。細看久之。見是文吉。心中大喜。呼文先生。彼執火來照曰。「大師父你怎麼還在這裏。」
初三日告別德林老人。大哭不捨。珍重後期而別。是日到府。城內小南海。不許掛單及留宿。即出城外宿路邊。是夜腹痛極劇。
初四早仍拜行。晚發冷病。初五起痢疾。每日仍勉強拜。
至十三日抵黃沙嶺。山頂祇一破廟。無遮蔽。至此已不能行。歇下。不進飲食。日夜瀉數十次。起動無力。廟在山頂。無過往行人。瞑目待斃而已。無悔念也。
十五深夜見西邊牆下有人燃火。疑為匪類。細看久之。見是文吉。心中大喜。呼文先生。彼執火來照曰。「大師父你怎麼還在這裏。」
予將經過向伊說。文即坐身邊安慰我。拿水一杯給我喝。是夕得見文吉。身心清淨。
十六日。文吉將予之污穢衣服換洗並給一杯藥與予喝。
十七病退。食黃米粥二碗。大汗內外輕快。
十八病癒。予謝文吉曰。「兩次危險。都蒙先生救濟。感恩不盡。」
十六日。文吉將予之污穢衣服換洗並給一杯藥與予喝。
十七病退。食黃米粥二碗。大汗內外輕快。
十八病癒。予謝文吉曰。「兩次危險。都蒙先生救濟。感恩不盡。」
文曰。「此小事。」
問文「從何處來。」曰。「長安。」
問。「何去。」
曰。「回五台。」
予曰。「可惜我在病。又是拜行。不能追隨先生。」
文曰。「看你從去臘到今。拜路不多。那年能到。你身體又不好。決難進行。不必定拜。朝禮亦是一樣。」
予曰。
「先生美意可感。
但我出世不見母親。母為生我而死。父僅得我一子。我竟背父而逃。父因我而辭官。而促壽。昊天罔極。
耿耿數十年矣。特此發願朝山。求菩薩加被。願我父母脫苦。早生淨土。
任他百難當前。非到聖境。死亦不敢退願也。」
「先生美意可感。
但我出世不見母親。母為生我而死。父僅得我一子。我竟背父而逃。父因我而辭官。而促壽。昊天罔極。
耿耿數十年矣。特此發願朝山。求菩薩加被。願我父母脫苦。早生淨土。
任他百難當前。非到聖境。死亦不敢退願也。」
文曰。「你誠孝心堅固。也算難得。我今回山。亦無甚急事。我願代你負行李。伴送行程。你但前拜。輕累許多。心不二念。」
予曰。「若能如此。先生功德無量。倘我拜到五台。願以此功德。一半回向父母。早證菩提。一半奉送先生。以酬救助之德。如何。」
文曰。「不敢當。你是孝思。我是順便。不必表謝。」
文吉在此照應四日。病已大退。
十九日扶病起香。從茲荷物作食。都由文負擔。予妄想頓息。外無物累。內無妄念。病亦日愈。體亦日強。辰旦至暮。可拜行四十五裏。亦不覺苦。
至二月底到太谷縣離相寺。住持參學林下。見知客禮畢。顧文吉問予曰。「這位是你甚人。」告以故。
至二月底到太谷縣離相寺。住持參學林下。見知客禮畢。顧文吉問予曰。「這位是你甚人。」告以故。
知客厲聲曰。「出門行腳。不達時務。這幾年北地飢荒。朝甚麼山。甚麼大老官。要人服侍。欲想享福。何必出門。你見何處寺門。有俗人掛單。」
當下聽其呵責。不敢回聲。予認錯告辭。
知客曰。「豈有此理。由你自便。誰叫你來。」
予聽話頭不對。即轉過話說。「這位文先生。請到客店住。我在此打擾一單何如。」
知客曰。「可爾。」
文曰。「此去五台不遠。我先回去。你慢慢來。你的行李。不久有人代你送上山的。」
予苦留不得。取銀酬伊。不受。辭去。
後,知客改顏悅色。和氣送單。到灶房熱坑上茶。親做面。陪吃。
奇其舉動。又顧左右無人。問曰。「此間常住多少眾。」
後,知客改顏悅色。和氣送單。到灶房熱坑上茶。親做面。陪吃。
奇其舉動。又顧左右無人。問曰。「此間常住多少眾。」
曰。「我在外江多年。回來住持。連年歲荒。僅留得我一個。糧亦止此。適才舉動。是遊戲耳。幸勿見怪。」
予十分難過。啼笑皆非。勉吃麵半碗。即行告辭。彼留住亦無心答應也。遂到街上旅店找文吉無著。
時四月十八。夜月正明。予欲追文吉。
星夜向太原府拜香前進。心急起火。次日腦熱。鼻流血不止。二十日到黃土溝白雲寺。(此寺為孚上座道場)
知客見予口流鮮血。不准掛單。勉強過一夜。
二十一早進太原城。至極樂寺。飽受責罵。不掛單。
二十二早出城禮拜。北門外遇一青年僧。名文賢。見予近前招呼。接過拜凳行李。請進寺內。愛敬如親。領到方丈。陪茶飯。
談次予問。「大和尚似廿餘歲。又系外省人。何以在此住持。」
時四月十八。夜月正明。予欲追文吉。
星夜向太原府拜香前進。心急起火。次日腦熱。鼻流血不止。二十日到黃土溝白雲寺。(此寺為孚上座道場)
知客見予口流鮮血。不准掛單。勉強過一夜。
二十一早進太原城。至極樂寺。飽受責罵。不掛單。
二十二早出城禮拜。北門外遇一青年僧。名文賢。見予近前招呼。接過拜凳行李。請進寺內。愛敬如親。領到方丈。陪茶飯。
談次予問。「大和尚似廿餘歲。又系外省人。何以在此住持。」
曰。「我父親在此做官多年。後在平陽府任上。被姦臣所害。母亦氣殞。我含淚出家。此間官紳舊有往還。故邀至此。早想擺脫。今瞻上座道風。心甚傾服。請在這裏長住親近。」
予告以發願拜香緣由。住持甚敬信。堅留十日乃放行。送衣物旅費。予概弗受。臨別代攜拜凳相送十餘裏。灑淚而別。
時五月初一日也。予向忻州前進。一日早。在途中拜香。後面來一馬車。緩行不越前。
予覺避之。車中官人下車。問。「大師在路拜甚麼。」告以故。官人亦湘人也。談甚暢洽。
時五月初一日也。予向忻州前進。一日早。在途中拜香。後面來一馬車。緩行不越前。
予覺避之。車中官人下車。問。「大師在路拜甚麼。」告以故。官人亦湘人也。談甚暢洽。
彼曰。「若此。我現住峨口白雲寺。你朝臺必經之地。你之行李。我代你先送到。」予感謝之。上車逕去。
仍是每日拜香。別無延誤。
五月中到白雲寺。代送行李者。即該營營官也。見予歡迎至營部。優待。休息三日。告辭。送路費禮物不受。彼另派兵將行李銀物逕送顯通寺。予起香到圭峰山祕魔巖。獅子窩龍洞等處。山水奇蹤。說之不盡。予以拜香故。未能領略也。
五月底至顯通寺。兵弁已將行李送來。下山去矣。
仍是每日拜香。別無延誤。
五月中到白雲寺。代送行李者。即該營營官也。見予歡迎至營部。優待。休息三日。告辭。送路費禮物不受。彼另派兵將行李銀物逕送顯通寺。予起香到圭峰山祕魔巖。獅子窩龍洞等處。山水奇蹤。說之不盡。予以拜香故。未能領略也。
五月底至顯通寺。兵弁已將行李送來。下山去矣。
到顯通寺住下。先到附近各剎進香。遍問文吉其人。無有知者。
後與一老僧說及情由。老僧合掌曰。「文殊菩薩化身也。」予即頂禮謝。
二十二日起香。兩日拜至東臺。月朗星輝。進石室上香。在室內朝夕禮誦。禪坐七日。下臺拜那羅延窟。裹糧已盡。
六月初一日回顯通寺。初二起香。上華嚴嶺。過夜。
初三拜北臺。在中臺過夜。
初四拜西臺。過夜。
初五回顯通寺。
初七拜南臺。在南臺打七。
十五下臺回顯通寺。參加六月大佛會。
至是為超生父母。拜香三年願畢。
後與一老僧說及情由。老僧合掌曰。「文殊菩薩化身也。」予即頂禮謝。
二十二日起香。兩日拜至東臺。月朗星輝。進石室上香。在室內朝夕禮誦。禪坐七日。下臺拜那羅延窟。裹糧已盡。
六月初一日回顯通寺。初二起香。上華嚴嶺。過夜。
初三拜北臺。在中臺過夜。
初四拜西臺。過夜。
初五回顯通寺。
初七拜南臺。在南臺打七。
十五下臺回顯通寺。參加六月大佛會。
至是為超生父母。拜香三年願畢。
此三年中。除為疾病所困。風雪所阻。不能拜香外。一心正念。禮拜途中。歷盡艱難。心生歡喜。每每藉境驗心。愈辛苦處。愈覺心安。
因此纔悟古人所謂消得一分習氣。便得一分光明。忍得十分煩惱。便證少分菩提。
因此纔悟古人所謂消得一分習氣。便得一分光明。忍得十分煩惱。便證少分菩提。
又於中途所歷諸名勝。自普陀而江浙。而中州。而黃河。而太行。勝地名山。說之不盡。古今遊記。言之甚詳。然不及身歷其境者之為快。
若五台為清涼聖境。文殊放光。千丈寒巖。萬年積雪。石橋橫鎖。樓閣懸空。則非他處所及。予以拜香期內。不及觀賞。還願已畢。稍為涉足。不欲靈山笑也。
源自:虛雲和尚年譜
若五台為清涼聖境。文殊放光。千丈寒巖。萬年積雪。石橋橫鎖。樓閣懸空。則非他處所及。予以拜香期內。不及觀賞。還願已畢。稍為涉足。不欲靈山笑也。
源自:虛雲和尚年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