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06

弘一律師在湛山

(三)弘一律師在湛山

  弘一律師,是三七年初夏,到湛山來的。

  三六年秋末,慈舟老法師去北京後,湛山寺沒人講律,我對戒律很註意,乃派夢參師到漳州萬石岩把弘老請來。

  在他來之前,夢參師來信說:弘老來有三個條件:

  第一,不為人師;
  第二,不開歡迎會;
  第三,不登報吹噓,

  這約法三章,我都首肯了。

。。。。

  三七年時,我曾預備把印光老法師,請到湛山來,開一念佛堂,讓印老在這裏主持淨土道場。以後因事變,印老沒能到湛山來,這是我最遺憾的地方。

  弘老、也是我最羡慕的一位大德。

  。。。。

  記得弘老來時,是在舊曆的四月十一那天,北方天氣—尤其是青島,熱得較晚,一般人,還都穿夾衣服。臨來那天,我領僧俗二眾到大港碼頭去迎接。他的性格我早已聽說,見面後,很簡單說幾句話,並沒敘寒暄。來到廟裏,大眾師搭衣持具給接駕,他也很客氣的還禮,連說不敢當。

  隨他來的人有三位—傳貫、仁開、圓拙—還有派去請他的夢參法師,一共五個人。別人都帶好些東西,條包、箱子、網籃、在客堂門口擺一大堆。

  弘老帶一破麻袋包,上面用麻繩紮著口,裏面一件破海青,破褲褂,兩雙鞋;一雙是半舊不堪的軟幫黃鞋,一雙是補了又補的草鞋。一把破雨傘,上面纏好些鐵條,看樣子已用很多年了。另外一個小四方竹提盒,裏面有些破報紙,還有幾本關於律學的書。聽說有少許盤費錢,學生給存著。

  。。。。

  在他未來以前,湛山寺特意在藏經樓東側蓋起來五間房請他住,來到之後,以五間房較偏僻,由他跟來的學生住,弘老則住法師宿捨東間—現在方丈室—因為這裏靠講堂近,比較敞亮一點。

  因他持戒,也沒給另備好菜飯。

  頭一次給弄四個菜送寮房裏,一點沒動;

  第二次又預備次一點的,還是沒動;

  第三次預備兩個菜,還是不吃;

  末了盛去一碗大眾菜,他問端飯的人,是不是大眾也吃這個,如果是的話他吃,不是他還是不吃,因此廟裏也無法厚待他,只好滿願!

  。。。。

  平素我給他講話時很少,有事時到他寮房說幾句話趕緊出來。因他氣力不很好,談話費勁,說多也打閑岔。

  愈是權貴人物,他愈不見,平常學生去見,誰去誰見,你給他磕一個頭,他照樣也給你磕一個頭。

  在院子裏兩下走對頭的時候,他很快的躲開,避免和人見面談話。

  每天要出山門,經後山,到前海沿,站在水邊的礁石上瞭望,碧綠的海水,激起雪白的浪花,倒很有意思。這種地方,輕易沒人去,情景顯得很孤寂。好靜的人;會藝術的人,大概都喜歡找這種地方閑呆著。

  。。。。

  屋子都是他自己收拾,不另外找人伺候。窗子、地板、都弄得很乾淨。

  。。。。

  有董子明居士,蓬萊人,原先跟吳佩孚當顧問,以後不作事,由天津徐蔚如居士介紹來青島,在湛山寺當教員,學識很淵博。他和弘老很相契,常在一塊談話,那時我每天下午在湛山寺講法華經,弘老來聽,以後他和董子明說:

  「倓虛法師,我初次和他見面時,看他像一個老莊稼人一樣,見面後他很健談的,講起經來很有骨格!發揮一種理時,說得很透闢!」

  這話後來由董居士告訴我,我知他輕易不對人加評論,這是他間接從閒話中道出。可是我聽到這話很慚愧,以後無論在何處講經,更加細心。

  朱子橋將軍,多少年來羡慕弘老的德望,只是沒見過面。正趕他有事到青島,讓我介紹欲拜見弘老,一說弘老很樂意。大概他平素也知道朱將軍之為人,對辦慈善及對三寶事很熱心,乃與之接見,並沒多談話;同時還有要見他的人,他不見,讓人回答,說已竟睡覺了。

  。。。。

  有一天,沈市長在湛山寺請朱將軍吃飯,朱將軍說:「可請弘老一塊來,列一知單,讓他坐首席,我作配客。」沈市長很同意,把知單寫好,讓我去給弘老說,我到他寮房裏一說,弘老笑笑沒言語,我很知他的脾氣,沒敢再往下勉強。第二天臨入席時,又派監院師去請他,帶回一個條來上寫四句話:

  「昨日曾將今日期,
   短榻危坐靜思維,
   為僧只合居山谷,
   國士筵中甚不宜。」

  。。。。

  弘老到湛山不幾天,大眾就要求講開示,以後又給學生研究戒律。

  講開示的題目,我還記得是「律己,」主要的是讓學律的人先要律己,不要拿戒律去律人,天天只見人家不對,不見自己不對,這是絕對錯誤的。

  又說平常「息謗」之法,在於「無辯。」越辯謗越深,倒不如不辯為好。

  譬如一張白紙,忽然染上一滴墨水,如果不去動它,它不會再往四週濺汙的,假若立時想要他乾淨,馬上去揩拭,結果污染一大片。

  末了他對於「律己」一再叮嚀,讓大家特別慎重!

  他平素持戒的工夫,就是以律己為要。口裏不臧否人物,不說人是非長短。

  就是他的學生,一天到晚在他跟前,做錯了事他也不說。如果有犯戒做錯;或不對他心思的事,唯一的方法就是「律己」不吃飯。

  不吃飯並不是存心給人嘔氣,而是在替那做錯的人懺悔,恨自己的德性不能去感化他。他的學生;和跟他常在一塊的人,知道他的脾氣,每逢在他不吃飯時,就知道有做錯的事或說錯的話,趕緊想法改正。一次兩次;一天兩天,幾時等你把錯改正過來之後,他才吃飯,末了你的錯處,讓你自己去說,他一句也不開口。

  平素他和人常說:戒律是拿來「律己的!」不是「律人的!」有些人不以戒律「律己」而去「律人,」這就失去戒律的意義了。

  。。。。

  給學生上課時,首講隨機羯磨,另外研究各種規矩法子。

  隨機羯磨是唐道宣律師刪訂的,文字很古老,他自己有編的「別錄」作輔助,按筆記去研究,並不很難。上課不坐講堂正位,都是在講堂一旁,另外設一個桌子,這大概是他自謙,覺得自己不堪為人作講師。

  頭一次上課,據他說,事前預備了整整七個小時,雖然已竟專門研究戒律二十幾年,在給人講課時,還是這麼細心,可見他對戒律是如何的慎重!

  因他氣力不好,講課時只講半個鐘頭,像唱戲道白一樣,一句廢詞沒有。餘下的時間,都是寫筆記,只要把筆記抄下來,扼要的地方說一說,這一堂課就全接受了。

  隨機羯磨頭十幾堂課,是他自己講的,以後因氣力不佳,由他的學生仁開代座,有講不通的地方去問他,另外他給寫筆記。隨機羯磨講完,又接講四分律。

  差不多有半年工夫,弘老在湛山,寫成一部隨機羯磨別錄,四分律含註戒本別錄,另外還有些散文。

  。。。。

  弘老雖是生在北方,可是他在南方住的時候多,對於南方氣候、生活、都很習慣。初到湛山時,身上穿的很單薄,常住給做幾件衣服,他一件也沒穿,向來不喜歡穿棉衣服,願意在南方過冬。原因北方天氣冷,穿一身棉衣服,很笨重的。

  湛山寺本來預備留他久住的,過冬的衣服也都給預備了,可是他的身體,不適於北方的嚴寒,平素灑脫慣了,不願穿一身挺沈的棉衣服,像個棉花包一樣。

  因此到了九月十五以後,到我寮房去告假,要回南方過冬。我知他的脾氣,向來不徇人情,要走誰也輓留不住,當時在口袋裏掏出來一個紙條,給我定了五個條件。

  第一:不許預備盤川錢;
  第二:不許准齋餞行;
  第三;不許派人去送;
  第四;不許規定或詢問何時再來;
  第五:不許走後彼此再通信。

  這些條件我都答應了。

  。。。。

  在臨走的前幾天,給同學每人寫一幅「以戒為師」的小中堂,作為紀念。

  另外還有好些求他寫字的,詞句都是華嚴經集句;或蕅益大師警訓,大概寫了也有幾百份。末了又給大家講最後一次開示,反覆勸人念佛。

  臨走時給我告別說:

  「老法師!我這次走後,今生不能再來了,將來我們大家同到西方極樂世界再見吧!」

  說話聲音很小,很真摯,很沈靜的!讓人聽到都很感動的。當時我點頭微笑,默然予契。

  臨出山門,四眾弟子在山門口裏邊搭衣持具預備給他送駕,他很莊重很和靄的在人叢裏走過去,回過頭來又對大家說:

  「今天打擾諸位很對不起,也沒什麼好供獻,有兩句話給大家,作為臨別贈言吧!」

  隨手在口袋裏掏出來一個小紙條,上寫:

  「乘此時機,最好念佛!」

  。。。。

  走後我到他寮房去看,屋子裏東西安置得很次序,裏外都打掃特別乾淨!

  桌上一個銅香爐,燒三枝名貴長香,空氣很靜穆的,我在那徘徊良久,響往著古今的大德,嗅著餘留的馨香。

2015-02-02

不明佛法者,也就不明了世間無常、無我真相,一輩子徒勞苦行,無益無功。

  久遠以前,西域有一國王,不信佛法,問高僧祖師:「我見那等修練高人,修種種苦行,圖望折斷、降伏自己淫心而不遂,你等僧眾,四事如意,豈能斷煩惱?」 
 
  高僧言:「國王不妨試試自獄中找一判刑必死之 罪囚,命其手捧一滿載油液的容器,遊於城中最繁華街道,隨處歌舞美女叢中穿插,其身後,則命四屠夫架大刀隨之,告囚犯,一路上,若有一滴傾出容器,屠夫必隨即手斬其首。 然而,其若能持油器走畢全程,滴油不傾,便赦免所有罪。 
 
  完畢後,王可問死囚一路所見、所聞?」
  國王依言而行 ,令一囚犯如是手捧滿油器皿,遍遊美女聲樂鬧市。
  遊畢全程,油一滴未傾。 
 
  後國王召見並問:「你在鬧市看到什麼?聽到什麽?」
  罪人答說:「我於當時, 大刀架頸,唯恐一滴油傾墮,只見手中油,其他一概不見不聞。」 
 
  高僧語王言:「此一囚者,也不過是因專注使這一世身不死,就對外界一無所見聞。我等僧眾,秉佛法至尚教導,明了一切世間萬物無常,也根本無我此等真相,痛念過去無數無量時間中,極度的生而復死、死而復生的苦痛,豈有不拼命精進斷煩惱之理? 
 
  不明佛法者,也就不明了世間無常、無我真相,一輩子徒勞苦行,無益無功。」 
 
        ***********

  (此第三十八章,明,人命無常,不可不知也。
 
  一期色心,連持不斷,名為「命根」。乃依,本識種子假立,非有實法。出息雖存,入息難保。

  況,剎那剎那念念生、滅。非沈思、諦觀,豈能知之! 
 
  。。。。 
 
  噫!誠知人命在呼吸間,何俟,屠人執刀隨後,而心,始無放逸哉!
 

(源自:佛說四十二章經解 - 第三十八章,明人命無常,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