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25

真報恩(上)


 前記

虛雲老和尚 ,大人物也。


歷經道光、咸豐、同治、光緒、中華民國、軍閥割據、抗日戰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一段中國近代史上最動盪悲壯的時代。

1959年離世時,是119歲。

以現在人認知,很難想像,有人能從43歲,三步一拜,用三年時間,拜到時46歲。從浙江普陀山,經江蘇,過河南,到山西五台。。幾歷生死,寒冷,熱熬。。以至誠心完成報父母恩之願。。

如大和尚自己所言:

「我出世不見母親。母為生我而死。父僅得我一子。我竟背父而逃。父因我而辭官。而促壽。昊天罔極。

耿耿數十年矣。特此發願朝山。」



虛雲老和尚朝五台山以報父母恩事 (上)

光緒八年(1882)壬午四十三歲

予割愛辭親。出家二十餘年矣。道業未成。隨風飄蕩。心生慚愧。欲報劬勞。擬再東朝南海。北禮五台。住普陀數月。靜中稍見勝境。發心朝臺。

於七月初一日由(浙江)普陀法華庵起香。三步一拜。以直拜至(山西)五台為止。 

時附香者。有遍真。秋凝。山遐。覺乘。等四禪人。渡海後。每日行路不多。中間曾停湖州。及至蘇州常州。四人漸皆退去。

予仍向前拜。至南京禮牛頭融祖塔。渡江。止浦口獅子山寺。過年。

〔是年大事〕  法據安南東京灣。




光緒九年(1883)癸未四十四歲

由 獅子山起香。從蘇北入河南省。經鳳陽毫州。昊陵。嵩山。少林寺。至洛陽白馬寺。曉行夜宿。風雨晦明。

如是行。如是拜。一心念菩薩聖號。苦樂飢飽。不縈念 矣。

臘月至黃河鐵卸渡。(又名鐵謝)過光武陵。

初一住店。

初二渡河。泊岸。天已晚。不敢行。

四無人煙。於路旁有一擺小攤之茅棚。亦無人居。歇足此間。趺坐而坐。

夜寒甚。大雪漫漫。

次早舉目一望。化為琉璃世界。雪深盈尺。無路可行。過往無人。更不知去向。

先則枯坐念佛。飽受飢寒。因草棚並無遮欄。蜷伏一角。 

既而雪愈大。寒愈甚。腹愈飢。僅存一息。而正念不忘。

一日。兩日。三日。如是雪。如是寒。如是飢。漸入迷態。

初六午後。雪止。微見日影。然已病莫能興矣。 

初七日來一丐者。見予臥雪中。致問。予亦不能言。知是凍傷。將雪撥開。以圍棚草烤火煮黃米粥。令食。

得煖氣復生。問。「何來。」

曰。「南海。」

問。「何去。」

曰。「朝五台。」我問丐者貴姓名。曰。「姓文名吉。」

問。「往何處。」

曰。「來自五台。回長安去。」

問。「既是五台。寺中有來往否。」

丐曰。「人皆識我。」問。「此往五台。路經何處。」

曰。「由孟縣懷慶黃沙嶺新州太谷太原省代州峨口即到山。若先到祕魔巖。此處有南方僧名清一者行持甚好。」

予問。「由此到山多少程。」

丐曰。「二千零。」

及至天晴。丐煮黃米粥。取雪代水。丐指釜中問。「南海有這個麼。」

予曰。「無。」

丐曰。「吃甚麼。」

曰。「吃水。」

釜中雪溶後。丐指釜中水曰。「是甚麼。」予無語。

丐曰。「你拜名山何求。」予曰。「生不見母。以報親恩。」

丐問。「你背負行李。路遠天寒。何時能達。勸你不必拜香了。」

予曰。「誓願早定。不問年月遠近也。」

丐曰。「你願難得。現今天氣好轉。雪尚未化。無路可尋。你向我來的足跡行去罷。此去二十裏有小金山。再二十裏孟縣。有寺可住。」

遂揖別。因雪深不能拜。顧禮足跡。抵小金山掛單。翌日起香過孟縣。由孟縣至懷慶(沁陽)途中將到洪福寺。有一老者名德林。見予在路拜香。近前將香凳接著。 曰。「請上座進寺。」喚徒將行李搬入寺。殷勤招待。茶飯後。問。「上座由何處拜起。」略述為報親恩由普陀拜起至此。已兩年矣。

談次知予出家鼓山。老者不覺下淚曰。「我有同參三人。一衡陽。一福州。三人相伴朝山。同住林下三十年。後各分手回家。消息斷絕。今聞上座湘音。又是鼓山佛子。恍如見我同參。不覺動念。我今年八十五矣。本寺原甚豐富。近歲稍歉。此場大雪。明年必豐收。上座可留住這裏。」

至誠懇切。勉留在寺過年。

2015-08-24

真報恩(下)

虛雲老和尚朝五台山以報父母恩事 (下)


光緒十年(1884)甲申四十五歲

正月初二日由洪福寺起拜香。抵懷慶府。復回寺寄宿。

初三日告別德林老人。大哭不捨。珍重後期而別。是日到府。城內小南海。不許掛單及留宿。即出城外宿路邊。是夜腹痛極劇。

初四早仍拜行。晚發冷病。初五起痢疾。每日仍勉強拜。

至十三日抵黃沙嶺。山頂祇一破廟。無遮蔽。至此已不能行。歇下。不進飲食。日夜瀉數十次。起動無力。廟在山頂。無過往行人。瞑目待斃而已。無悔念也。

十五深夜見西邊牆下有人燃火。疑為匪類。細看久之。見是文吉。心中大喜。呼文先生。彼執火來照曰。「大師父你怎麼還在這裏。」

予將經過向伊說。文即坐身邊安慰我。拿水一杯給我喝。是夕得見文吉。身心清淨。

十六日。文吉將予之污穢衣服換洗並給一杯藥與予喝。

十七病退。食黃米粥二碗。大汗內外輕快。

十八病癒。予謝文吉曰。「兩次危險。都蒙先生救濟。感恩不盡。」

文曰。「此小事。」

問文「從何處來。」曰。「長安。」

問。「何去。」

曰。「回五台。」

予曰。「可惜我在病。又是拜行。不能追隨先生。」

文曰。「看你從去臘到今。拜路不多。那年能到。你身體又不好。決難進行。不必定拜。朝禮亦是一樣。」

予曰。

「先生美意可感。

但我出世不見母親。母為生我而死。父僅得我一子。我竟背父而逃。父因我而辭官。而促壽。昊天罔極。

耿耿數十年矣。特此發願朝山。求菩薩加被。願我父母脫苦。早生淨土。

任他百難當前。非到聖境。死亦不敢退願也。」

文曰。「你誠孝心堅固。也算難得。我今回山。亦無甚急事。我願代你負行李。伴送行程。你但前拜。輕累許多。心不二念。」

予曰。「若能如此。先生功德無量。倘我拜到五台。願以此功德。一半回向父母。早證菩提。一半奉送先生。以酬救助之德。如何。」

文曰。「不敢當。你是孝思。我是順便。不必表謝。」

文吉在此照應四日。病已大退。

十九日扶病起香。從茲荷物作食。都由文負擔。予妄想頓息。外無物累。內無妄念。病亦日愈。體亦日強。辰旦至暮。可拜行四十五裏。亦不覺苦。

至二月底到太谷縣離相寺。住持參學林下。見知客禮畢。顧文吉問予曰。「這位是你甚人。」告以故。

知客厲聲曰。「出門行腳。不達時務。這幾年北地飢荒。朝甚麼山。甚麼大老官。要人服侍。欲想享福。何必出門。你見何處寺門。有俗人掛單。」

當下聽其呵責。不敢回聲。予認錯告辭。

知客曰。「豈有此理。由你自便。誰叫你來。」

予聽話頭不對。即轉過話說。「這位文先生。請到客店住。我在此打擾一單何如。」

知客曰。「可爾。」

文曰。「此去五台不遠。我先回去。你慢慢來。你的行李。不久有人代你送上山的。」

予苦留不得。取銀酬伊。不受。辭去。

後,知客改顏悅色。和氣送單。到灶房熱坑上茶。親做面。陪吃。

奇其舉動。又顧左右無人。問曰。「此間常住多少眾。」

曰。「我在外江多年。回來住持。連年歲荒。僅留得我一個。糧亦止此。適才舉動。是遊戲耳。幸勿見怪。」

予十分難過。啼笑皆非。勉吃麵半碗。即行告辭。彼留住亦無心答應也。遂到街上旅店找文吉無著。

時四月十八。夜月正明。予欲追文吉。

星夜向太原府拜香前進。心急起火。次日腦熱。鼻流血不止。二十日到黃土溝白雲寺。(此寺為孚上座道場)

知客見予口流鮮血。不准掛單。勉強過一夜。

二十一早進太原城。至極樂寺。飽受責罵。不掛單。

二十二早出城禮拜。北門外遇一青年僧。名文賢。見予近前招呼。接過拜凳行李。請進寺內。愛敬如親。領到方丈。陪茶飯。

談次予問。「大和尚似廿餘歲。又系外省人。何以在此住持。」

曰。「我父親在此做官多年。後在平陽府任上。被姦臣所害。母亦氣殞。我含淚出家。此間官紳舊有往還。故邀至此。早想擺脫。今瞻上座道風。心甚傾服。請在這裏長住親近。」

予告以發願拜香緣由。住持甚敬信。堅留十日乃放行。送衣物旅費。予概弗受。臨別代攜拜凳相送十餘裏。灑淚而別。

時五月初一日也。予向忻州前進。一日早。在途中拜香。後面來一馬車。緩行不越前。

予覺避之。車中官人下車。問。「大師在路拜甚麼。」告以故。官人亦湘人也。談甚暢洽。

彼曰。「若此。我現住峨口白雲寺。你朝臺必經之地。你之行李。我代你先送到。」予感謝之。上車逕去。

仍是每日拜香。別無延誤。

五月中到白雲寺。代送行李者。即該營營官也。見予歡迎至營部。優待。休息三日。告辭。送路費禮物不受。彼另派兵將行李銀物逕送顯通寺。予起香到圭峰山祕魔巖。獅子窩龍洞等處。山水奇蹤。說之不盡。予以拜香故。未能領略也。

五月底至顯通寺。兵弁已將行李送來。下山去矣。

到顯通寺住下。先到附近各剎進香。遍問文吉其人。無有知者。

後與一老僧說及情由。老僧合掌曰。「文殊菩薩化身也。」予即頂禮謝。

二十二日起香。兩日拜至東臺。月朗星輝。進石室上香。在室內朝夕禮誦。禪坐七日。下臺拜那羅延窟。裹糧已盡。

六月初一日回顯通寺。初二起香。上華嚴嶺。過夜。

初三拜北臺。在中臺過夜。

初四拜西臺。過夜。

初五回顯通寺。

初七拜南臺。在南臺打七。

十五下臺回顯通寺。參加六月大佛會。

至是為超生父母。拜香三年願畢。

此三年中。除為疾病所困。風雪所阻。不能拜香外。一心正念。禮拜途中。歷盡艱難。心生歡喜。每每藉境驗心。愈辛苦處。愈覺心安。

因此纔悟古人所謂消得一分習氣。便得一分光明。忍得十分煩惱。便證少分菩提。

又於中途所歷諸名勝。自普陀而江浙。而中州。而黃河。而太行。勝地名山。說之不盡。古今遊記。言之甚詳。然不及身歷其境者之為快。

若五台為清涼聖境。文殊放光。千丈寒巖。萬年積雪。石橋橫鎖。樓閣懸空。則非他處所及。予以拜香期內。不及觀賞。還願已畢。稍為涉足。不欲靈山笑也。
















源自:虛雲和尚年譜 

2015-08-20

「得道」

一個行者,問老和尚:“您得道前,做什麼?”

老和尚:“砍柴擔水做飯。”

行者問:“那得道後呢?”

老和尚:“砍柴擔水做飯。”

行者又問:“那何謂得道?”

老和尚:“「得道」前,砍柴時惦記著挑水,挑水時惦記著做飯;「得道」後,砍柴即砍柴,擔水即擔水,做飯即做飯。”


後記:

行者沒開悟,有得道之相。

老和尚就沒有所謂「得道」,隨機而說;你說得道,他也跟你說「得道」。沒有執著得道與否。

立命


     自己看《了凡四訓》都有七八年之久,其中又以遇雲谷禪師一段反覆地看。雖然看懂其中道理,也看到別人做到了,而得到利益。

     其中,對一生短壽,無財,無祿因由和盤托出。對無子,更指出六種原因。了凡先生知道原因後,自己用一生時間來改造,並留下此一珍貴的報告給予後代。

    。。。。。。

    反觀自己,習氣深重,一直沒法做到,沒受益。。。

    。。。。。。     



    袁了凡原名袁黃,字坤儀,在考科舉之前由相命之人推測其未來功名,結果都應驗,因此認為命運不可改變,且命運中他將於53歲壽終,且無子嗣。

    然之後於1569年遇見雲谷禪師,透過雲谷禪師教導準提咒與解說命運(數)其實可以改變之後,積極為善助人,因此改變自身的命運,不僅未於53歲壽終,且生下兒子,並於69歲那年寫下「了凡四訓」。

    了凡四訓正是袁要給兒子的訓示。

    。。。。。。

 袁了凡先生,原名黃,字坤儀,江南吳江人。博學多材,精通河圖、洛書之理數、星命之學、堪輿之道、律呂音樂、數學算術、水利、兵備無不獲有心得,並留有著作甚多。《了凡四訓》即其戒子之文。

 明朝隆慶四年為舉人,萬歷十四年中進士。歷任寶坻縣長、兵部職方司主事、軍前參贊、督兵等職。享年七十四歲。明熹宗追贈「尚寶司少卿」。


      。。。。。。。。。。。。。。。


         源自:了凡四訓 
 
        貢入燕都。留京一年。終日靜坐。不閱文字。

        己巳歸。游南雍。未入監。先訪雲谷會禪師於棲霞山中。

        。。。。。。


        對坐一室,凡三晝夜不瞑目。 



         。。。。。

 雲谷問曰。

凡人所以不得作聖者。只為妄念相纏耳。汝坐三日。不見起一妄念。何也。

余曰。

吾為孔先生算定。榮辱生死。皆有定數。即要妄想。亦無可妄想。

       。。。。。。

雲谷笑曰。我待汝是豪傑。原來只是凡夫。

問其故。

曰。

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

但惟凡人有數。

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

汝二十年來。被他算定。不曾轉動一毫。豈非是凡夫。

。。。。。。

余問曰。

然則數可逃乎。

曰。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書所稱。的為明訓。

我教典中說。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

夫妄語乃釋迦大戒。諸佛菩薩。豈誑語欺人。

。。。。。。

余進曰。

孟子言。求則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義。可以力求。功名富貴。如何求得。

雲谷曰。

孟子之言不錯。汝自錯解耳。

汝不見六祖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求在我。

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內外雙得。是求。有益於得也。

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

因問。孔公算汝終身若何。

余以實告。

。。。。。。 

雲谷曰。

汝自揣應得科第否。應生子否。

余追省良久。曰。

不應也。

。。。。。。 

科第中人。類有福相。

余福薄。又不能積功累行以基厚福。

兼不耐煩劇。不能容人。時或以才智蓋人。直心直行。輕言妄談。

凡此皆薄福之相也。豈宜科第哉。

。。。。。。

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

余好潔。宜無子者一。

和氣能育萬物。余善怒。宜無子者二。

愛為生生之本。忍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節。常不能捨己救人。宜無子者三。

多言耗氣。宜無子者四。

喜飲鑠精。宜無子者五。

好徹夜長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無子者六。

其餘過惡尚多。不能悉數。

。。。。。。

雲谷曰。

豈惟科第哉。

。。。。。。 

世間享千金之產者。定是千金人物。

享百金之產者。定是百金人物。

應餓死者。定是餓死人物。

天不過因材而篤。幾曾加纖毫意思。

。。。。。。

即如生子。

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

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孫保之。

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孫保之。

其斬焉無後者。德至薄也。

。。。。。。

汝今既知非。將向來不發科第。及不生子相。盡情改刷。

務要積德。務要包荒。務要和愛。務要惜精神。

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此義理再生之身也。

。。。。。。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數。義理之身。豈不能格天。

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

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猶可得而違。

汝今擴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積陰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

易。為君子謀。趨吉避凶。

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趨。凶何可避。

開章第一義。便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汝信得及否。

。。。。。。

余信其言。拜而受教。

。。。。。。

因將往日之罪。佛前盡情發露。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條。以報天地祖宗之德。

。。。。。。

雲谷出功過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記。善則記數。惡則退除。

。。。。。。

且教持準提咒。以期必驗。

語余曰。

符籙家有云。不會書符。被鬼神笑。

此有秘傳。只是不動念也。

執筆書符。先把萬緣放下。一塵不起。從此念頭不動處。下一點。謂之混沌開基。

由此而一筆揮成。更無思慮。此符便靈。

凡祈天立命。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

。。。。。。

孟子論立命之學。而曰。夭壽不貳。

夫夭與壽。至貳者也。

當其不動念時。孰為夭。孰為壽。

細分之。

豐歉不貳。然後可立貧富之命。

窮通不貳。然後可立貴賤之命。

夭壽不貳。然後可立生死之命。

。。。。。。


人生世間。惟死生為重。曰夭壽。則一切順逆。皆該之矣。

。。。。。。

至修身。以俟之。乃積德祈天之事。

曰修。則身有過惡。皆當治而去之。

曰俟。則一毫覬覦。一毫將迎。皆當斬絕之矣。

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實學。

。。。。。。

汝未能無心。但能持準提咒。無記無數。不令間斷。持得純熟。於持中不持。於不持中持。到得念頭不動。則靈驗矣。

。。。。。。

余初號學海。是日改號了凡。

蓋悟立命之說。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

。。。。。。

從此而後。終日兢兢。便覺與前不同。

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戰兢惕厲景象。

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毀我。自能恬然容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