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7

不知宿命故,於善不進,於惡不恐。


不知宿命故,於善不進,於惡不恐。
萬善懈怠,眾惡造作,只為不知宿業也。


本章中「自知無量劫時宿命所作善惡」,是第六宿命通願。

宿者,宿世也,即過去世,俗稱前世者也。
命者,指生命。
故宿命即指前世過去之多生。
能知過去多生所作種種善惡。稱為宿命通。

《甄解》曰:「事謝於往(過去之事)名為宿,往法(過去之法)相續名為命。於此照知無壅,名宿命通。」

又《會疏》云:「謂能知自身一世二世三世,乃至百千萬世宿命及所作之事。亦能知六道眾生各各宿命及所作之事,是名宿命通。」

二乘極遠知過去八萬劫事。菩薩所知無極。
今願文言,無量劫時宿命,故知此為大乘菩薩之通也。



此願含二意:

一者。

如,日(本)澄憲師云:

不知宿命故,於善不進,於惡不恐。
萬善懈怠,眾惡造作,只為不知宿業也。
彼羅漢憶泥犁苦,流血汗*。
福增**見先身骨忽開悟。

不知先生母,以為妻。
不知先世怨,養為子。
不知先身父,以為美食等。
皆迷宿命事,著今世樂。

忽聞本緣,皆生厭心者也。

     *有阿羅漢憶及先世在地獄中種種慘痛,
  怖畏之極,流出血汗。

** 古德之名


故極樂國人應具宿命智通,知眾生宿世行業,因勢誘導,以為化度眾生之方便

二者。

靜照云:「若識宿命,則不自高。憶念過去無數功德。但依佛誓得生此國。」

又澄憲云:「往生彼國者,先知宿命,深仰佛德。」
故極樂國人因宿命智通,而彌上仰佛德也。





生到極樂世界得的是大乘不共的神通,更加上彌陀的殊勝願力,所以超越常規。

宿命通自知無量劫時宿命所做善惡,

例如釋尊在世時,有一個人來求出家,諸大弟子觀察這人的善根,直到八萬劫,都沒種善根,於是加以拒絕說:不行,你走吧。你沒有善根,不能出家,他就走了。

路上碰到釋迦牟尼佛,跟佛說他要出家,釋迦牟尼佛收了,後來他得道了。

大家說他沒有善根,佛說,你不知道,八萬劫前,他是打柴的,碰到老虎,他爬到樹上,老虎走了,他輕鬆地念了這一句「南無佛」。因此一念的善根,八萬劫後遇到釋迦牟尼佛還是出家了,還是得道了。佛神通沒有限量,遠超一切阿羅漢。

《會疏》說:宿命通能知道自身一世、二世、三世乃至百千萬世的宿命及所做的事,也能知道六道眾生各各的宿命和所做的事。

得這個神通很有好處,日本澄憲師說:不知道宿命,你就對善不進,對惡不怕,於是懈怠。阿羅漢想到在地獄中受的苦,他就流汗,甚至流出血汗,知道可怕。阿羅漢得了通,所以不忘。

一般眾生都忘了。地獄中人更健忘。

在地獄中的,火燒著的銅柱,他見到是一個極美的女人,就過去擁抱,一抱就把自身燒枯了。燒枯了,風一吹又活了,活了他就不記得了,又看見美女又去抱,又燒了。一夜之間多少萬次,他始終記不住。

阿羅漢記住了,想起來流血汗。他知道恐怖,就不敢再做惡,他來勸大家就非常親切。

第二,知道宿命不會自高自大,你知道你過去所完成的功德,都是由於佛的加被。我們之所以能往生,不是由於自己的功德充分,而是由於阿彌陀佛的誓願。

你把你多生的行業都加起來,要知道罪過很多,功德很微弱,而今日能得這殊勝的因緣,全因彌陀加被之力。這才知道全靠佛德,才深生感恩敬仰之心。



2016-11-24

多世因緣

   老師對我們恩德很大,世間的師長這個恩德,古人也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更何況佛法裡頭的師長,佛法裡的師長他能夠給你講一句法,讓你能夠得到覺悟,這個恩德那就是無量無邊。師長的恩德,它是長養我們法身慧命,這個恩德不亞於父母。你看我們尊敬的師父上人,五十四年講經說法,為我們創造了殊勝的增上緣,沒有他,我們怎麼可能了解淨土法門,我們這一生怎麼可能說往生西方?所以你想想這個恩德,真是無量無邊,更何況可能我們跟師父老人家也不是這一生、這一世而已,我們跟他老人家有這麼深厚的法緣,能夠聽到他老人家講法就能信受奉行,那這個緣都是多生多世。何以見得?



    我自己也給大家做證明,大家都說,你看我這個緣分很好,跟著師父上人身旁來學。有一次,有一個因緣,是前幾年我還在大學裡教書的時候,利用假期到全世界各地去演講「因果輪迴的科學證明」,那是二00六年。那麼就講到西方科學家用催眠的方法能幫助人回憶前世,現在已經普遍得到接受,這是一個幫助你了解前生的很好的一種方法。那我是講,我就想要不要我自己也試一試,試試催眠。

    這念頭動了之後,就有這個緣分來了,有一個經過催眠訓練的催眠師,有一次就給我免費做催眠,他就幫我引導,引導催眠不是睡著了,就是讓你的思想高度集中,有點像禪定的狀態,但又不是真正禪定,還沒那麼深。雖然是很淺,但是過去很多的記憶你就能恢復。

    那我這種記憶可能不算很深,催眠不深,記憶是一種片斷式,就看到自己六世,過去有六世,其中兩世我都是出家人,而且那時候出家都是可能不是在中國,感覺到,因為什麼?是穿著南傳的服裝,這麼披著袈裟的,露個膀子的那種,而且這兩世竟然都是跟著淨空老法師。

    那時候有一世我是跟他老人家學了之後,我自己在山裡頭打坐修行,看到自己是一個很老很老的僧人,然後之後自己的靈魂出體了,等於坐著走的那時候,可惜沒往生,沒遇到淨土法門。

    還有一世是作一個小沙彌,跟著我們師父出家,我們師父在我們那個村子裡就是一個大法師了,講經說法很多人聽,我就跟著他出家,出家之後還看到一個片段,在一個樹下打坐,有條大蟒蛇來了,大蟒蛇對我吐著紅舌頭,但是沒有惡意,可能是龍天護法什麼的。就是這麼兩個情景,那我相信應該是真實。

    後來有一位能夠通靈的老師,他是能夠跟這個靈性生命溝通,這是什麼?他是跟觀世音菩薩溝通,結果這個訊息傳來之後,說我跟著我們師父上人已經十四世了。雖然我自己沒看到,但是我相信肯定是真的。因為古人講的,五百年修得同船渡,你五百年的因緣能夠修得大家同一部船渡河,這個因緣,這很淺的因緣,居然就要修五百年,那我跟師父老人家二十年,而且現在能夠跟在身邊學習,那我估計可能還不止十四世,所以跟師長的緣分很深,而蒙師長的恩德就非常非常的深厚。

    那麼這一世又蒙師父老人家勸導,讓我能夠有福報出家,跟他老人家學習正法、學習淨土法門,那這個恩德確確實實恩深似海。如果我們這一生不能夠自己修成就,而且不能夠發廣大心普度眾生,那就對不起師父他老人家。因為師父他勸我出家,講得很明確,希望我要續佛慧命、弘法利生,這光求自利都不夠,也就是說我自己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還不行,一定要除了自己往生以外,盡量的幫助更多的人往生西方。這才有可能說讓師父老人家歡喜,報答他老人家的恩德。

    那我們每一個同修不也一樣蒙受師父老人家的恩德嗎?這個恩德不一定說你要親近他老人家身旁,你能夠每天聽他的光盤,看網路,聽他老人家講法,你能覺悟,這就深獲利益。那怎麼去報恩?自己要真正成就,自利利他,將來乘願再來,普度眾生,將這個功德迴向給他老人家。

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第三集)

2016-11-21

憨山大師《費閒歌》




憨山大師《費閒歌》

講道容易,體道難,雜念不除,總是閒,
世事塵勞,常罣礙,深山靜坐,也徒然。

出家容易,守規難,信願全無,總是閒,
淨戒不持,空費力,縱然落髮,也徒然。


修行容易,遇師難,不遇明師,總是閒,
自作聰明,空費力,盲瞎修鍊,也徒然。

染塵容易,出塵難,不斷塵勞,總是閒,
情性攀緣,空費力,不成道果,也徒然。


聽聞容易,實心難,侮慢師尊,總是閒,
自大貢高,空費力,聰明蓋世,也徒然。

學道容易,悟道難,不下工夫,總是閒,
能信不行,空費力,空空論說,也徒然。


閉關容易,守關難,不肯修行,總是閒,
身在關中,心在外,千年不出,也徒然。

念佛容易,信心難,心口不一,總是閒,
口念彌陀,心散亂,喉嚨喊破,也徒然。


拜佛容易,敬心難,意不虔誠,總是閒,
五體虛懸,空費力,骷髏磕破,也徒然。

誦經容易,解經難,口誦不解,總是閒,
能解不依,空費力,日誦萬卷,也徒然。

( 編者自解:

一、者,悠悠然,泛泛然,不在意也不在心。沒有迫切感,來者由之來,去者由之去。

二、徒然者,白作;搞一大堆事,作等於沒作。一生白白留過。。。。誠如世尊言:世人,共爭,不急之務。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供)給(救)濟。

2016-11-19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

四月二十六日開示

凡在三界之內,都要六道輪迴,六道之中,分三善道,三惡道。

天、人、阿修羅,是三善道;
畜生、餓鬼、地獄,是三惡道。

六道之中,每一道都有千品萬類,貴賤尊卑各各不同。

故經云:「譬如諸天,共器飲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上者見白,中者見黃,下者見赤。」


欲界諸天有淫欲。

四天王天,與人間同,
忉利天,淫事與人間略異,只過風不流穢,
夜摩天,則執手成淫,
兜率天,但對笑為淫,
化樂天,以相視為淫,
他化天,以暫視為淫。

《楞嚴經》說:「如是六天,形雖出動,心跡尚交,自此已還,名為欲界。」

色界已無淫欲,還有色身。

《楞嚴經》說:「是十八天,獨行無交,未盡形累,自此已還,名為色界,但無粗色,非無細色。」


《淨名疏》云:「若不了義教,明無色界無色;若了義教,明無色界有色。」


《涅槃》云:「無色界色,非聲聞緣覺所知。」


《楞嚴經》云:「是四空天,身心滅盡,定性現前,無業果色。從此逮終,名無色界。」


三界輪迴,淫為本,
六道往返,愛為基。


可見有淫就有生死,斷淫就斷生死了。


三界六道,身量壽命,長短不同。非非想處天,壽長八萬大劫,還是免不了生死輪迴。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我們打算出火宅,就要好好地修行。

看得破,放得下?


來時糊塗去時迷    空在人間走這回
未曾生我誰是我    生我之時我是誰

長大成人方是我    合眼矇矓又是誰
不如不來亦不去    來時歡喜去時悲



【放得下】

行持不限出家在家,都是一樣。

講個典章你們聽,雲南有一位秤錘祖師,明朝人,姓蔡,住昆明小東門外。父母去世,遺下財產田園,生活過得很好,勤儉勞動,自種菜蔬出賣作零用。

妻年輕貌美,好吃懶做,和野漢子私通,蔡雖明知此事也不說她,日子久了,她更膽大,天天和野漢子私通,毫無顧忌了。

有一天,蔡很早就出門賣菜,預計野漢尚未離家,就買好酒肉帶回家,這時野漢尚未離去,只好躲在床下。蔡入廚弄飯菜,妻覺得不好意思,就去洗臉並幫丈夫弄菜。

飯菜弄好了,蔡叫她擺碗筷,她擺了兩套碗筷,蔡叫她擺三套:「我今天請客。」她擺好了,蔡叫她請客出來喝酒。她說:「客在哪里?」蔡曰:「在房裏。」她說:「你不要說鬼話,房裏哪里有客?」蔡說:「不要緊,不要害怕,你請他出來好了,若不出來,我就給他一刀。」

妻不得已,就叫野漢子出來。蔡請野漢子上座,向他敬酒,野漢子以為有毒不敢喝,蔡先喝了再請他喝,野漢子才放心。

酒菜吃飽了,蔡向野漢子叩頭三拜,說,今天好姻緣,我妻年輕,無人招呼,得你照顧很好,我的家財和我的妻都交給你,請收下吧。妻和野漢子都不肯,蔡持刀說,你們不答應,我就要你們的命,二人沒法,只好答應下來。

蔡於是隻身空手出門,往長松山西林庵出家,一面修行,一面種菜,後來用功有了見地。

再說野漢子財色雙收以後,好吃懶做,老婆天天挨打挨罵,吃不消,她悔恨了,跑到西林庵請蔡回家,想重尋舊好,蔡不理她。

後來野漢子把家財吃光了,弄到她討飯無路,她想起蔡的恩情,想報答他。

蔡平常好吃昆陽的金絲鯉魚,她弄好一盤金絲鯉魚,送到西林庵給蔡吃。蔡收下說:「我領了你的情了,這些魚我拿去放生!」妻曰:「魚已煮熟了,不能放生。」蔡即將魚放在水裏,魚都活了,直到現在,昆明黑龍潭古蹟,還有這種魚。

蔡是俗人,對妻財子祿能放得下,所以修道能成功。奉勸各位,都把萬緣放下,努力修行,期成聖果吧!


【看得破】
 
我們跟佛學,現在都是出了家,但出家有四種。

一、身出家心不出家,身參法侶,心猶顧戀。
二、身在家心出家,雖受用妻子,而不生耽染。
三、身心俱出家,於諸欲境,心無顧戀。
四、身心俱不出家,受用妻子,心生耽染。


我們自己檢查一下看這四料簡中是那一類呢?.....

古來身在家心出家的大居士,如印度的維摩詰、月上女、末利夫人、韋提希夫人,中國的龐蘊、宋仁宗、張襄陽,都是深通佛法,居塵不染塵。

身心俱出家的大祖師多了,都是佛門模範,為後人欽式,弘法利生,作大佛事,功德無量。

清朝順治皇帝,六歲登基,二十四歲出家,這是身心俱出家的。



 
其身心俱不出家的就不要說了。

真出家的實在難,能成大器的更不易。

扣冰古佛說:「古聖修行,須憑苦節。」

黃櫱老人說:「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故出家人能做到底也不容易。




《摘自:雲居山方便開示 (1955年)- 虛雲老和尚講述(時一百一十五歲)》


順治皇帝出家詩

天下叢林飯似山    缽盂到處任君餐

黃金白玉非為貴    惟有袈裟披身難

朕為大地山河主    憂國憂民事轉煩

百年三萬六千日    不及僧家半日閒

來時糊塗去時迷    空在人間走這回
未曾生我誰是我    生我之時我是誰

長大成人方是我    合眼矇矓又是誰
不如不來亦不去    來時歡喜去時悲

悲歡離合多勞慮    何日清閒誰得知
若能了達僧家事    從此回頭不算遲

世間難比出家人    無牽無掛得安宜
口中吃得清和味    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為上客    皆因宿世種菩提
個個都是真羅漢    披搭如來三種衣

金烏玉兔東復西    為人切莫用心機
百年世事三更夢    萬里乾坤一局棋

禹開九洲湯放桀    秦吞六國漢登基
古來多少英雄漢    南北山頭臥土泥

黃袍換卻紫袈裟    只為當年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    為何落在帝王家

十八年來不自由    南征北討幾時休
我今撒手西方去    不管千秋與萬秋

 

2016-11-01

修行




古來有一位老修行,在大眾會下住了多時,度量很寬,待人厚道,常能勸人放下放下。

有人問他:「你這樣勸人教人,你自己做到沒有?」他說:「我在三十年前就斷無明瞭,還有什麼放不下呢?」後來覺得在大眾會下,還是有些不自由自在,所以就跑到深山住茅庵去。

這回獨宿孤峰,無人來往,自由自在,以為就真無煩惱了。誰知有一天在庵中打坐,聽到門外有一群牧童,吵吵鬧鬧的說到庵裏去看看,有說不要動修行人的念頭,又有說既是修行人,念頭是不會動的。



後來牧童都進去了,老修行坐在蒲團沒有理他,他們找吃的找喝的鬧個不休,老修行不動不聲,牧童以為他死了,搖他也不動,但摸他身上還有暖氣。

有人說:「他入定了!」有人說:「我不相信。」於是有人拿根草挑他的腿,老修行還是不動,挑他的手也不動,挑他的肚臍也不動,挑他的耳朵亦不動,挑他的鼻孔,老修行忍不住,打了一個噴嚏,於是大罵道:「打死你這班小雜種!」那時觀世音菩薩在空中出現說:「你三十年前斷了無明的,今天還放不下嗎!」

可見說得一丈不如行一尺,說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不被境轉真不容易!

憨山大師《費閑歌》說:
講道容易修道難。雜念不除總是閑。
世間塵勞常罣礙。深山靜坐也徒然。


我們既為佛子,若不下一番苦心,徒然口說,也是無補於實際的。


摘自:雲居山方便開示 (1955年)- 虛雲老和尚講述(時一百一十五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