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30

死路一條 ?

            我是在四十幾歲的時候,才開始「體會」到,人是會死的! 簡單點說,「體會」到,任何人「終」會是「死路一條」


。。。。。。

        《大乘無量壽經》-『濁世惡苦第三十五』裡有這麼一段經文說「迷」和「覺」,人 迷,佛 覺,本體沒有分別,因為見 不同,所以 因、果也有別。

            經云:

        「不信 諸佛經法。不信 生死善惡。欲害 真人,鬬亂 僧眾。愚 痴 蒙 昧。自為 智慧。

            不知 生所「從」來。死所「趣」向。

            不仁 不順。悕望長生。慈心教誨 而不肯信。苦口與語 無益其人。心中閉塞 意 不開解。

            大命將終 悔、懼交至。不豫修善 臨時乃悔。悔之於後 將何及乎。」


。。。。。。

            這使我想起唐朝時,中國的佛;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和弟子的一段師生對答,記載於《六祖壇經》 - 『付囑流通第十』,說到「死所趣向」,這段話一直留在自己腦海裡。


六祖惠能祖師圓寂身體千年不毀

          經云:

        師 於 太極元年壬子七月。命 門人 往新州國恩寺 建塔。仍命 促 工。

        次年夏末 落成。七月一日。集 徒眾 曰。

        吾 至八月。欲 離世間。汝等有疑。早須相問。為汝破疑。令汝迷盡。吾若去後。無人教汝。

......

        法海 等聞。悉皆 涕泣。惟有 神會。不動神情。亦無涕泣。

        師云。

        神會小師 卻得 善、不善等:毀譽 不動。哀樂 不 生。餘者 不 得。數年在山。竟修何道。汝今悲泣。為憂阿誰。

......

        若 憂吾 不知去處。吾自 知去處。吾 若不知去處。終 不預報於汝。汝等 悲泣。蓋為 不知吾去處。若知 吾去處。即不合悲泣。


。。。。。。

        是死路一條嗎?

        六祖說:「吾 至八月。 離世間。」..... 到八月,我 欲 離世間【我自己拿注意要離世間。】

        又說:「吾 自知 去處。吾 若不知去處。終 不預報於汝。」我自己知道離世後的去處,如果自己都不知道,也最終 不能 向 你們預報 離時。


。。。。。。

        古代的中文字絕對蘊藏著智慧,是要用心去「體」,才能「會」,「匯」。

        經云:「不知 生所「從」來。死所「趣」向。」

        說的那麼淺白......

        我們人的「生」,是「從」著來的,隨著來的,不自主的來的,不由自己的來的,糊里糊塗來的。。。

        我們人的「死」,卻是「趣」向。

        首先,這個「趣」,並非是指..有趣、樂趣等,誤會了。。。

        「趣」是 【取 + 走】,就是【選取所走的】,是【自己取】,【自己走】

        「向」【方向,座標】

        簡單說,死,是自己選擇的路和方向。

        不知這個,所以 迷。知道了,做到了,就覺。


。。。。。。

        六祖慧能大師說得出:「汝等 悲泣。蓋為 不知吾去處。若知 吾去處。即不合悲泣。」

        道出得如斯的灑脫....「你們悲泣,是不知我離世後的去處,如果知道,沒有悲泣。」


     。。。。。。        

        這些佛(覺人)們所言「死所趣向」,那就不是.....死路一條了。

2022-06-23

三心、二意。

         世間人,六道眾生用的什麼心?用阿賴耶、用末那、第六意識,這叫三心。中國人所謂的「三心二意」三心就是阿賴耶、末那、意識;二意,不提阿賴耶,就是意識跟末那。

。。。。。。

        末那是意根,第六(識)是意識,末那執著,意識分別。阿賴耶是資料室,所有一切資料(起心動念),全部這個檔案都在阿賴耶裡頭,阿賴耶是資料庫,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全有記錄,我們自己根本不知道,那邊記錄得很詳細,統統在。

        不出輪迴,在輪迴裡面捨身受身,就是這個業力牽引,善業引導你生三善道,惡業引導你墮三惡道,非常可怕。

。。。。。。

  起心動念自己知不知道?不知道,它太微細了。

        我們要常常記住,《菩薩處胎經》上世尊跟彌勒菩薩的對話,要記住,要常常用這個來觀照,對我們修學就有很大幫助。

        「佛問彌勒:心有所念」,凡夫心裡起一個念頭,「幾念幾相、識耶?」

        心有所念,有個念頭,這裡頭有幾念、有幾相?相是色,識就是受想行識。念、相、識合起來,就是《心經》上講的五蘊,五蘊是個單位,是物質現象、精神現象最基本的單位

        其實物質跟精神是一體,是不能分的,就是五蘊,五蘊不能分。

        色,是物質現象,是相分;受想行識是精神這部分,受是感受,想是思想,行是相續不斷,識就是個倉庫,它不會丟失的。

        西方人把它分作兩個,二分法,物質、精神,物理、心理,分作兩個項目來研究,這是錯誤的,物質跟精神是一不是二,決定不能分。

。。。。。。

  到最小的,佛經上講的極微色,科學界講中微子,多大?

        科學家告訴我們,一百億個微中子聚集在一起,體積等於一個電子。電子我們肉眼看不到,原子裡頭有電子,是電子的一百億分之一那麼小的東西,佛經上講的五蘊,或者叫五陰,都可以。

        這個東西念念在造業,那個念頭頻率之高,我們也計算了一下,換成秒,一秒鐘這個念頭生滅多少次?每個念頭都是一個業,有果報的,一秒鐘二千二百四十兆,單位是兆。

        一秒鐘二千二百四十兆次的生滅,我們怎麼知道?不但我們不知道,阿羅漢、辟支佛也不知道,權教菩薩不知道。誰知道?佛知道,佛告訴我們,八地以上知道。不是佛一個人見到,八地、九地、十地、等覺、妙覺這五個位次都看到、都知道,不是假的。

        我們今天看電視,電視的屏幕一秒鐘是一百次的生滅,(編者註:即是 100 Hz。現在手機刷屏最高 120 Hz),就是波動現象一百次。一秒鐘的百分之一我們看不到,一秒鐘二千二百四十兆,我們無法想像。這是事實真相,你什麼時候證到八地,你就見到了。

。。。。。。

  科學這些報告幫助我們作觀,也就是幫助我們看破,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可別當真,當真就錯了。

        什麼是真的?放下是真的。為什麼?放下你就見性。

        你看,阿羅漢放下見思煩惱,就超越六道輪迴。權教菩薩放下十法界,就證果,是法身菩薩,禪宗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證果了,他們住實報莊嚴土,叫一真法界。

        我們居住的這個地球,晚上看到太空當中無數的星球,全是假的,全是阿賴耶的相分變現出來的。所以科學的報告幫助我們斷疑生信。

《源自:淨空老法師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三九集)  2015/8/2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1-0239》

捨識,用根

        佛說:「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佛講我們凡夫、眾生的病根就是妄想、執著,隨著妄想逐漸演變變成了所知障,執著逐漸演變就成為煩惱障,這變成二障。不但我們的般若智慧,法身的功德,被這兩種障礙障住了。

。。。。。。

        我們今天在這個社會上,遇到許多學佛的同修,無論在家、出家,甚至於我們回想一下自己本人,我們常常有很多痛苦,有很多煩惱。年歲大了,身體不健康,一切都不方便,眼也花了,聽力也差了,要用助聽器;走路也不方便,要用手杖。這是講的老病之苦。

        我們要追究這些苦從哪來的?什麼原因而有的?給諸位說,它的根源還是妄想、執著。諸位仔細去研究,都是這兩種東西。我們一身的不健康,一身的疾病,還是從這兒來的。

。。。。。。

        今年新年,空總有兩個大夫來給我拜年,因為他們是醫生,我就跟他們談病源、病根。我就把佛在經上講的這些道理告訴他們,他們聽了之後點頭,說是有道理。因此,我們的心健康,身體就健康。心怎麼健康?離開了妄想、執著,你的心就健康了。總而言之,妄想愈多,執著愈嚴重,你的病就愈多,你的病也就愈麻煩。

        所以從我們迷失本性,到我們現在老病的痛苦,真正的根源,還是妄想、執著。這個事實真相,要不是世尊真正覺悟,徹底覺悟,為我們一語道破;實在說,世間沒有這種智慧能夠看出這個根源。

        這是我們不能不佩服本師釋迦牟尼佛,不能不感謝本師釋迦牟尼佛,為我們指出一條明路,讓我們得到真正的幸福美滿。

。。。。。。

  為什麼交光大師說,古來大德註的《楞嚴》他都不滿意。他什麼地方不滿意,他有個道理。就是古來大德因為聽了過去印度這些高僧跟智者大師所說的,《楞嚴》所講的跟智者大師發明的「三止三觀」非常接近,於是古大德就用「三止三觀」來解釋《楞嚴經》,這是交光大師不滿意的地方,覺得沒有將《楞嚴經》真正的意思沒說出來。

  他怎麼解釋?他完全把天台的止觀撇開了,就是以《楞嚴經》佛所講的來說明《楞嚴》,的確是不一樣。因為「三止三觀」沒有離開心意識,而佛在本經裡面,確實教我們不要用心意識,離開心意識,用根中之性。

        所以交光大師提出來「捨識用根」,這個思想、見解跟天台大師就完全不同了。他這個新註立論是依據佛在《楞嚴》上的開示,所以這個註解值得佛門四眾弟子的敬佩,就是提倡「捨識用根」。

。。。。。。

  這個「根」是指根中之性。

        譬如凡夫,我們眼見色用什麼見?用眼識。耳聽聲,用耳識。大家學過一點唯識都知道。我們用六識,不曉得用六根之根性,這是佛在《楞嚴》上指點我們的,不要用識。

        識是什麼?識是分別、執著。

        六根分別外面六塵境界,就叫做六識。意識,分別力量特別強;七識是末那,執著的功能特別深;阿賴耶是第八識,含藏一切種子,所以叫染污識,把我們的真如本性染污了,障礙住了,這叫病根。

        所以真正修行圓頓的成就,用這個方法達不到。佛教給我們另外一個方法,用根中之性。換句話說,我們見色不要用眼識見,用見性見;我們聽聲音,不要用耳識去聽,用聞性去聽。

        假如我們會用六根的根性,那你真正把「首楞嚴」得到了,那就非常恭喜你了,你這一生當中,必定有非常偉大不可思議的成就。

。。。。。。

  其實一切大乘佛法,哪一法不建立在這一個原理上?《大乘起信論》是馬鳴菩薩作的,是大乘佛法啟蒙入門的教科書。

        菩薩開章明義就教誨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來接受大乘佛法?他教我們三點,第一、離言說相,第二、離名字相(名字就是名詞術語),第三、離心緣相。

        諸位想想,這個三離就是《楞嚴經》上的捨識。這三種離了,那你用什麼?當然是用根中之性,跟佛在《楞嚴經》上所講的名詞不相同,內容完全一致。由此可知,這是大乘佛法裡面,共同的理論基礎,共同的修學原則,就是捨識用根。

。。。。。。

  為什麼佛把這一樁事情說做『密、因』?它有很深的含義。

        一般小乘根性的人,執著的心特別重,佛說這個「密」,就是破小乘堅固執著的過失。

        又說了一個「因」,這個「因」對什麼人說的?是對於大乘圓教狂慧人所說的。有一類自以為是大乘圓融無礙的根性,好像他懂得很多,說得頭頭是道,但是不認真的修行,這個就是有解無行

        佛特別說個因,你修因不圓滿,不能證果。解沒有用處;解了以後,要真正把它做到才行。所以解了以後,一定要去實行。只懂得一點佛法,不能認真切實去做到,這是大乘圓教狂慧人的過失。佛特別提醒他修因的重要,所以用「如來密因」。

。。。。。。

  這個就是《楞嚴經》裡面講的三種大定,妙奢摩他,妙」奢摩他大定的名稱。

        《楞嚴經》上說了三種,奢摩他、三摩、禪那,這三種是阿難請教世尊提出來的。我們曉得,因為阿難他聽經聽得最多、最完整,他是世尊的侍者,幾乎世尊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他都沒有漏失,每一會都參加過,所以「奢摩他、三摩、禪那」這些名詞,他聽得很熟。因此在一會上又提出這三個名稱,他不曉得如來所修的是叫做「首楞嚴大定」;這個「首楞嚴大定」阿難沒有聽到過,所以他問這三個意思。如來密因也就是答覆阿難尊者這個「奢摩他」,所以「奢摩他」加上一個「妙」字,妙奢摩他,不同於一般經論所說的「奢摩他」。

  「奢摩他」的意思偏重在止

        止,就是把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止住,止息住,所以有一點跟天台家講的止觀那個止接近。實際上是不是這個意思?還不是,比那個止的功夫還要近一層。

        剛才說過了,主要就是它的用心不一樣。天台止觀用意識心;佛在此地講的奢摩他、三摩、禪那,雖然也是止觀的意思,它是捨識用根,它是用六根的根性;一個是用六根的六識,差別在這個地方。所以很像、很相似,實在是不一樣,這是我們在研究《楞嚴》時,先要把它搞清楚。

【源自:淨空老法師 《楞嚴經清淨明誨章》-(第一集)1993/2 台灣高雄元亨寺(檔名:07-00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