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21

了知諸法空。始信一切有.....


善知識


夏老師給我這一指,我才知道,所以這個善知識難遇啊!很多人都是白遇了,大家要知道,所謂當面錯過。

什麽叫做當面錯過?就是天天瞅著你,哈哈哈哈,他不知他是老幾!沒有得到任何的法益,當面錯過。

忘照同時

從前我聽夏老師講了一個修行的過程,可惜這個全部我不記得了,但有一個問答我記得。

我說:「老師你的開示,我在這個忘照以前所有的這一些過程,我都能體會,但是從『忘照同時』這個以後,我還體會不了。我就忘照同時,我就還體會不了。」那是去天津之前,解放以後的事情。

夏老師說:「你能够體會。」

我說:「我覺得我還是體會不了。」

夏老師說:「你不是說,你看經,看到忽然間這個心花怒放的時候,你不是什麼都忘了嗎?」這我體會了。

所以在夏老師那兒念,閉了一個禮拜的關,出來之後,這個閉關也有很殊勝的境界,就是閉到第三天,這個心中的( ) 字自然現前,藍色的,阿達爾嘛佛的心印。這是閉關之後的情形。我以前的情形,就看著看著忽然間這一下,就好像是這個「千樹萬樹梨花開」,這兒花也開了,那兒花也開了,這個經的話,那個經的話,這個公案種種的,一下子都聯繫起來了,都懂了,這個常有。

那麼這個境界在這個閉關以後也還是有,再出了一個新的境界是什麼?就是這麼忽然間心花怒放的時候,一切知解都沒有了。這個「忘」,這個心花一放的時候,就是「照」,但什麽知解都沒有了,「忘」。 同時,沒有先後。

夏老師給我這一指,我才知道,所以這個善知識難遇啊!很多人都是白遇了,大家要知道,所謂當面錯過。什麽叫做當面錯過?就是天天瞅著你,哈哈哈哈,他不知他是老幾!沒有得到任何的法益,當面錯過。

所以忘照同時,都是真實的。佛法都是真實的,不是一個空的理論。

了知諸法空。始信一切有.....

夏老師有四句偈子最好了:「了知諸法空,始信一切有,西方有淨土,有佛無量壽。」 我在天津大學的時候,咳嗽、吐血、病得很厲害,病得很難過時,想到這四句偈子,病就好了很多,就輕安了。

我見到夏老師,我就談到這事,他說:「這是八句,當年我寫這八句的時候,大病中我就預備辭世,跟世間告別寫的。寫出來之後,病也好了。」

他說前頭八句是這樣子:「生亦悉足羨,死亦悉足厭,」活著有什麼可羨慕的,死有什麼可討厭的。「本來無生死,生死由心現;」本來有什麼叫生死,六祖一開悟了,本無生無滅,「何其自性,本無生滅」。

(弟子問: 所以這個是八句?)

這是前頭四句,後頭還有四句,我當時只是想起後四句,實際上它是八句:「生亦悉足羨,死亦悉足厭,本來無生死,生死由心現;了知諸法空,始信一切有,西方有淨土,有佛無量壽。」

因為要死,他要死的時候,他說生死本無。「始信一切有」,這個就很重要,有的人一落空,他就不信這些有了。我說了知諸法皆空,我才信這一切都有,而西方有淨土,有佛無量壽。而他這個信是從一切皆空出發的,這個話慢慢體會,慢慢體會。所以那個《破空論》也就是說,不是到了一切都空就為止,無心就為止。

(弟子問: 要空中生妙有?)

妙有,還就是要了知,始信一切有,這就跟他那是一貫的。我們這才是從容中道,才是中道。

所以攝佛國、度眾生,實際上…所以「夢中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你夢中有六趣,現在我們有六趣,實際上我們還是在夢,所以《金剛經》說:「如夢幻泡影。」我們現在還都在夢中,我們要醒了這一場夢。這一醒,心裏頭何嘗有六趣,大千世界也沒有,是不是?

到了這時候,你真正大覺之後,你還要攝佛國土,還要度眾生。雖然他沒有,因為還是有很多人在做夢,他在做夢中,所以「大作夢中佛事」,譬如那「建立水月道場,大作夢中佛事。」這樣我們才不是執著在「有」上,但也不是說既然這都是如夢如幻,那我還建立道場幹什麼,做佛事幹什麼,這不多餘嗎?又落到「空」那邊了。

所以「修而無修,無修而修。」說這些東西,這才是第一義諦。終日度生,終日也無度。所以最後這四句「了知諸法空」,在這了知之後,才真信一切有了;「西方有淨土,有佛無量壽。」這八句是很好。


以前我是因為那時候沒有考慮生死,只喜歡這四句,在病中想到這四句就得到輕安。現在老了,前頭四句也有用了,這生死問題也近了。那也就像老了要離死就近,離死就近,我現在「生亦悉足羨,死亦悉足厭」啊,平常得很。

源自:黃念老漫談學佛往事

2019-01-14

我待汝是豪傑,原來只是凡夫。 。。


    貢入燕都,留京一年,終日靜坐,不閱文本。己巳歸,遊南雍,未入監,先訪雲谷會禪師於棲霞山中,【對坐一室,凡三晝夜不瞑目。 】



     雲谷問曰:凡人所以不得作聖者,只為妄念相纏耳。 【汝坐三日,不見起一妄念】,何也?

     余曰:吾為孔先生【算定,榮辱生死,皆有定數】,即要妄想,亦無可妄想。

     雲谷笑曰:我待汝是豪傑,原來只是凡夫。
    
     。 。 。 。 。 。

     問其故?
    
     曰:【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 】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
     汝二十年來,被他算定,不曾轉動一毫,豈非是凡夫?
    
     。 。 。 。 。 。

     餘問曰:然則數可逃乎?
    
     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
    
     詩書所稱,的為明訓。
    
     我教典中說: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夫妄語乃釋迦大戒,諸佛菩薩,豈誑語欺人?

     餘進曰:孟子言:求則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義,可以力求;功名富貴,如何求得?

     雲谷曰:孟子之言不錯,汝自錯解耳。
    
     汝不見六祖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求在我。 】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內外雙得,是求有益於得也。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天不過因材而篤,幾曾加纖毫意思。

   

      因問:孔公算汝終身若何?
     
      餘以實告。
     
      雲谷曰:汝自揣應得科第否?應生子否?

      餘追省良久,曰:不應也。


     
      科第中人,類有福相,餘福薄,又不能積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煩劇,不能容人;時或以才智蓋人,直心直行,輕言妄談。凡此皆薄福之相也,豈宜科第哉。

      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餘好潔,宜無子者一;和氣能育萬物,餘善怒,宜無子者二;愛為生生之本,忍為不育之根;餘矜惜名節,常不能捨己救人,宜無子者三;多言耗氣,宜無子者四;喜飲鑠精,宜無子者五;好徹夜長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無子者六。其餘過惡尚多,不能悉數。

      雲谷曰:豈惟科第哉。世間享千金之產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產者,定是百金人物;應餓死者,定是餓死人物。
     
      【天不過因材而篤,幾曾加纖毫意思。 】

      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孫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孫保之;其斬焉無後者,德至薄也。
     
      。 。 。 。 。 。

      汝今既知非。將向來不發科第,及不生子相,盡情改刷【務要積德,務要包荒,務要和愛,務要惜精神。 】
     
      【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此義理再生之身也。 】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數;義理之身,豈不能格天。
     
      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猶可得而違;汝今擴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積陰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 。 。 。 。 。

      易為君子謀,趨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趨,兇何可避?開章第一義,便說: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
        汝信得及否?
       
        。 。 。 。 。 。

      餘信其言,拜而受教。因將往日之罪,佛前盡情發露,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條,以報天地祖宗之德。

      雲谷出功過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記;善則記數,惡則退除,且教持準提咒,以期必驗。

      語余曰:符籙家有云:不會書符,被鬼神笑;此有秘傳,【只是不動念也】。執筆書符,先把萬緣放下,一塵不起。從此念頭不動處,下一點,謂之混沌開基。由此而一筆揮成,更無思慮,此符便靈。凡祈天立命,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

      孟子論立命之學,而曰:夭壽不貳。夫夭與壽,至貳者也。
     
      【當其不動念時,孰為夭,孰為壽? 】
     
      細分之,豐歉不貳,然後可立貧富之命;窮通不貳,然後可立貴賤之命;夭壽不貳,然後可立生死之命。
     
      人生世間,惟死生為重,曰夭壽,則一切順逆皆該之矣。

      至修身以俟之,乃積德祈天之事。曰修,則身有過惡,皆當治而去之;曰俟,則一毫覬覦,一毫將迎,皆當斬絕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實學。

      【汝未能無心,但能持準提咒,無記無數,不令間斷,持得純熟,於持中不持,於不持中持。到得念頭不動,則靈驗矣。 】
     
      。 。 。 。 。 。

      餘初號學海,是日改號了凡;蓋悟立命之說,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
     
      從此而後,終日兢兢,便覺與前不同。前日只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戰兢惕厲景象,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人憎我毀我,自能恬然容受。
     
      《源自:了凡四訓-立命之學》



《人類的所有問題,都源自人對寂靜的抗拒》

隨便翻了幾頁,就是因為看上了這個標題,自己開始翻看《聆聽寂靜》這本書。這一章內容如下,作者這樣寫道........




。。。。。。

[混亂 是我們腦袋的 基本狀態,這跟我年少時的認知 剛好相反。

我花了很長時間才瞭解這一點,原因在於 我的一天經常處在「自動駕駛」的狀態,睡覺、起床、滑手機、沖澡、吃早餐、出門上班。到了公司,我回信、開會、閱讀、與人交談。我和其他人對於一天  該怎麼過的既定認知,左右 我一天的生活,直到我 再度躺下來睡覺為止。

每當我掉出常軌,靜靜獨坐室內,無事可忙、眼神放空時,混亂就會浮現。人 很難只是坐在那裡,什麼都不做。任憑 各種誘惑 浮現腦海。自動駕駛時運作良好的腦袋 也不再管用。無所事事 並不簡單,周圍 安安靜靜,沒什麼事發生,而你 獨自一人,這種時候 我常會選擇 去做其他事,而不是 任由寂靜 將我填滿。

漸漸地,我發現 我的很多問題,其實 都源自 這樣的掙扎。

............

我當然不是第一個這麼想的人。

法國哲學家巴斯卡(Blaise Pascal)曾經針對無聊提出他的理論與見解。早在一六○○年代,他就如此主張:「人類的 所有問題,都源自 人 無法獨自一人 安靜地 待在房間裡。」換句話說,獨自一人 不說話,不做任何事,只是 存在,伴隨而來的 侷促不安,並非一九五○年代的電視、九○年代的網路,或更後來的智慧型手機 出現之後 才有的現象。這一直 是個 問題,而 巴斯卡 或許是 史上寫下這種感覺的 第一人。

永遠想找事做的 衝動,例如看電視影集、玩手機、打電動,其實 是人類 與生俱來的 需求,而不是 原因。這種不安,打從出生就跟著我們,是人類的自然狀態。巴斯卡說,當下 令人痛苦。而我們的反應 就是不斷 尋找 新鮮的刺激,把注意力 轉到 自身 之外。

從上個世紀以來,讓人分心的事物 自然是 大量增加、這個趨勢 顯然 還會 持續下去。我們 活在噪音年代裡,寂靜 幾乎 絕跡。

蘋果電腦的創辦人賈伯斯 不僅 深知他推動的新科技 所帶來的好處,也很清楚 其中 隱藏的危險。賈伯斯 會 限制自己的小孩 使用蘋果産品。而我相信賈伯斯 不只是目光遠大的 行銷天才,更是負責任 的父親。

............

根據一份常被引用的研究,人類的專注力比金魚還差。二○○○年時,人的專注力還有十二秒,金魚則是平均九秒;時至今日,人的專注力只剩下八秒。

針對金魚的研究 應該 很有限,因此 對於研究數據 不應 照單全收。我之所以 提起這份研究,主要是為了 它提出的結論:隨著 每一秒過去,我們愈來愈難 專注 在一個主題上。

美國作家大衛. 佛斯特. 華萊士(David Foster Wallace)跟我屬於同一個世代。從他的評論中,可看見 巴斯卡的影子:「幸福(爲生命,爲意識 這份禮物 長保 喜悦和感激)的另一面,就是 壓得人喘不過氣的 無聊。把心思 專注於 你找得到的 最單調乏味的 事物上(報稅單 或電視轉播的高爾夫球賽) ,前所未知的無聊 就會 如陣陣波浪 將你吞沒,幾乎要了你的命。」

但他的結論是:只要 破浪而出,你會像 在沙漠中行走多日之後 喜獲 甘霖。

............

華萊士的方法是 接受無聊,然後 設法改變它。也就是說,儘管 周圍環境 了無生氣,逼人窒息,也要找出 讓自己 運作良好 的方法。

換句話說:即使 沒有空氣,也要想辦法 呼吸「無論是 與生俱來 或 後天制約,重點 在於 找到枯燥、瑣碎、無謂,重複、無意義的 複雜的 另一面。一言以蔽之:讓自己不會無聊。」華萊士 道我在 不會無聊 這個詞 停下來。

............

或許 應該 倒過來想:偶爾 覺得 有點無聊,或許 也沒什麼不好?

不用急著 把自己 接上電源。停下來,想想自己 到底在忙什麼。我想 這也是 華萊士想說的。

上小學時,他曾經跟母親提過 他的雄心壯志:「我要創作 一部 偉大的戲劇,但要 等到所有觀眾都無聊得 離開了戲院,衹剩下 一個人 的時候,這齣戲 才開演。」

這種狀況 唯一需要的 就是耐心,我喜歡。

混亂 ....

逛誠品書店,也發現了另一個好玩的事。。。感覺是。。有些 混亂,或者簡單說 有 分裂症 感受。


。。。。。。

我路過一大堆吹噓經濟新書,那些教人 行銷技巧的書之間,看到 「一整棟」 越南的一行禪師的 名為《正念生活的藝術》書;封面提到內容談的是 無貪,談 滿足就是幸福...。





。。。。。。

我相信把書擺在這裡,應該是一種行銷方式;理論上 目標讀者 應該 是想炒股、想瞭解投資發財理論技巧的讀者吧!應該不會是 真想看佛書的人,或是找心靈雞湯等書的人吧!真想看佛書人,多數不會跑來這堆 「一美元的全球經濟之旅 」、「圖解行銷基本法」 等 暢銷書來找佛書,有些奇怪!


。。。。。。

誠品內 理應 每一寸擺放空間,都有它的價錢。那些歸類為宗教的書籍,很少能跟這類暢銷書相提並論。雖然 我也在誠品 看過賣港幣六千多元的「心經」、「金剛經」,但那是擺設類,而並非閱讀類暢銷書,而鮮有 整棟的 置放顯眼經濟書類處。


。。。。。。

我後來也有想過。。。對於這本書的行銷方式,會是誠品書店的主意嗎?還是出版社拿位置時的主意?或者是真的是 讀者的需求 所致?

或者。。。是我自己的混亂。。。

《聆聽寂靜》

已經好多年沒有真正的逛書店,今天即興漫遊一下 誠品書店。矚目入眼的新書題目,範圍出不了殺、盜(偷、搶)、婬、妄(胡說八道,胡思亂想,欺騙),沒有絲毫的新意。

。。。。。。

回想中國古人,尊君子;君子,即 有道,能德(得)者。就是既 說道 也做道。並非只有文人才會是君子。現在人搞錯了,只崇尚讀書多者(所謂才子),錯了!有知識,沒有智慧的 不稱 君子。

在那麼多書的 誠品書店裡,卻非常難找到 君子寫的書,很遺憾。。。所以近幾年也就連書店都少去,更何況還要掏錢去買書來看。

。。。。。。

今天逛逛,不巧在一大堆 心理病態 的叢書中發現這本名為「聆聽寂靜」小書。






書的封面簡潔得很;藍底,自己無聊地試著把它的封面包皮拿掉,發現在白色硬書皮上,赫然精緻地,在沿著書左封面,刻著一列中、英文書名,是有心的令持書人,在扔掉書皮後,仍然還能識辨此書。




。。。。。。

說說此書作者,既是能寫出 寂靜,也是能真正體驗和接觸到大自然境界者。翻看作者簡介,挪威 的 ERLING KAGGE,是作家,也是探險家,登山家。是 獨自 徒步 穿越南極 第一人,也是 抵達三極(南極,北極,珠穆朗瑪峰)的 第一人。既是說道人,也是 做道人。由他來說[聆聽寂靜]大家可也真沒話說了吧。讀此書者也只有聆聽的份!。。



。。。。。。

還有一點。。。哈哈,這本書 文字不多,但是翻譯的 極其流暢,根本不像一本翻譯本,也沒有時下翻譯文本那種。。 連譯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寫甚麼 的狀況。

提到著者文字只是聊聊數字寫著。。「謝佩妏,清大外文所畢」。介紹的如此簡單,肯定來頭不小,還在猶豫 這是 北京的 清華大學,還是 台灣的,後來想想應該是後者。。。

實在少有的難得的 著書,配上難得的譯本。。

2019-01-11

虛雲和尚 - 三步一拜。不歇直拜三年。




【光緒八年壬午 四十三歲】 


予割愛辭親。出家二十餘年矣。道業未成。隨風飄蕩。心生慚愧。欲報劬勞。擬再東朝南海。北禮五臺。

。。。。。

發心朝臺。於七月初一日由普陀法華庵起香。三步一拜。以直拜至五臺為止

。。。。。

【光緒九年癸未 四十四歲】

如是行。如是拜。一心念菩薩聖號。苦樂飢飽。不縈念矣。臘月至黃河鐵卸渡。。。。

初二渡河。泊岸。天已晚。不敢行。四無人煙。於路旁有一擺小攤之茅棚。亦無人居。歇足此間。趺坐而坐。夜寒甚。大雪漫漫。

次早舉目一望。化為琉璃世界。雪深盈尺。無路可行。過往無人。更不知去向。先則枯坐念佛。飽受飢寒。因草棚並無遮欄。蜷伏一角。既而雪愈大。寒愈甚。腹愈飢。僅存一息。而正念不忘。

一日。兩日。三日。如是雪。如是寒。如是飢。漸入迷態。初六午後。雪止。微見日影。然已病莫能興矣。

初七日來一丐者。見予臥雪中。致問。予亦不能言。知是凍傷。將雪撥開。以圍棚草烤火煮黃米粥。令食。得煖氣復生。

問。「何來。」
曰。「南海。」
問。「何去。」
曰。「朝五臺。」

我問丐者貴姓名。
曰。「姓文名吉。」
問。「往何處。」
曰。「來自五臺。回長安去。」
問。「既是五臺。寺中有來往否。」
丐曰。「人皆識我。」問。「此往五臺。路經何處。」
曰。「由孟縣懷慶黃沙嶺新州太谷太原省代州峨口即到山。若先到祕魔巖。此處有南方僧名清一者行持甚好。」
予問。「由此到山多少程。」
丐曰。「二千零。」 

及至天晴。丐煮黃米粥。取雪代水。丐指釜中問。「南海有這個麼。」
予曰。「無。」
丐曰。「吃甚麼。」
曰。「吃水。」
釜中雪溶後。丐指釜中水曰。「是甚麼。」予無語。 

丐曰。「你拜名山何求。」予曰。「生不見母。以報親恩。」
丐問。「你背負行李。路遠天寒。何時能達。勸你不必拜香了。」
予曰。「誓願早定。不問年月遠近也。」 

丐曰。「你願難得。現今天氣好轉。雪尚未化。無路可尋。你向我來的足跡行去罷。此去二十里有小金山。再二十里孟縣。有寺可住。」

 。。。。。。

【光緒十年甲申 四十五歲】  

予將經過向伊說。文即坐身邊安慰我。拿水一杯給我喝。是夕得見文吉。身心清淨。

十六日。文吉將予之污穢衣服換洗並給一杯藥與予喝。
十七病退。食黃米粥二碗。大汗內外輕快。
十八病愈。予謝文吉曰。「兩次危險。都蒙先生救濟。感恩不盡。」
文曰。「此小事。」
問文「從何處來。」曰。「長安。」
問。「何去。」
曰。「回五臺。」
予曰。「可惜我在病。又是拜行。不能追隨先生。」
文曰。「看你從去臘到今。拜路不多。那年能到。你身體又不好。決難進行。不必定拜。朝禮亦是一樣。」
予曰。「先生美意可感。但我出世不見母親。母為生我而死。父僅得我一子。我竟背父而逃。父因我而辭官。而促壽。昊天罔極。耿耿數十年矣。特此發願朝山。求菩薩加被。願我父母脫苦。早生淨土。任他百難當前。非到聖境。死亦不敢退願也。」 

文曰。「你誠孝心堅固。也算難得。我今回山。亦無甚急事。我願代你負行李。伴送行程。你但前拜。輕累許多。心不二念。」
予曰。「若能如此。先生功德無量。倘我拜到五臺。願以此功德。一半回向父母。早證菩提。一半奉送先生。以酬救助之德。如何。」
文曰。「不敢當。你是孝思。我是順便。不必表謝。」
文吉在此照應四日。病已大退。

。。。。。。

到顯通寺住下。先到附近各剎進香。遍問文吉其人。無有知者。後與一老僧說及情由。老僧合掌曰。「文殊菩薩化身也。」予即頂禮謝。

十五下臺回顯通寺。參加六月大佛會。至是為超生父母。拜香三年願畢。

 。。。。。。

此三年中。除為疾病所困。風雪所阻。不能拜香外。一心正念。禮拜途中。歷盡艱難。心生歡喜。每每藉境驗心。愈辛苦處。愈覺心安。因此纔悟古人所謂消得一分習氣。便得一分光明。忍得十分煩惱。便證少分菩提。